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方文化 > 多彩新方 >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
坊子炭矿遗址参观记
发布日期:2017-02-16 17:06:39 来源:
今年8月,我应邀去山东潍坊市坊子炭矿遗址参观,观后不由得大为感慨。
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煤矿。妻子早年曾经有过一次体验。据说她下的那口井,最窄小的地方需要匍匐前进,明知没有什么危险,但心里依然有几分胆怯。也因此,当我要去坊子炭矿时,便做好了「钻洞」的准备。未曾想,一花一世界,一矿一个样。在坊子炭矿地下走一遭,改变了我原先的「设想」。
坊子炭矿是一位「百岁老人」——从1898年开始运营,如今已跨越三个世纪,而且依然健康长寿,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煤炭。
这就要说到德国。
1898年3月,清政府与德国签订《胶澳租界条约》,德国取得了胶济铁路修筑权和沿线30里范围的矿藏开采权。本来,如按直线距离,坊子应在铁路线的三十里开外。但德国人灵机一动,在勘察线路时,故意往西南绕了一个弯,把早已开建的坊子炭矿圈进了铁路沿线,并且还建了一个坊子火车站。这年的4月27日,德国人就在坊子地区勘探取样,计算煤炭储量,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开采。从1901年开始,坊子成为德占山东时期最主要的煤炭供应地。
德国人办事,以认真、执着闻名天下。他们侵占胶澳之后,改名为「青岛」,便把青岛作为永久殖民地进行长期投资建设。由于德国政府舍得投入资金,又加上高明的城市设计理念和严谨的工作作风,使得青岛仅仅用了十年时间,便一举超过早三十年建港的烟台。对于具有优质煤炭资源的坊子煤矿,德国人依然如此。
1898年9月,德国人在坊子煤田打下一口竖井——这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用机械化开凿的立井。从设计到设备,均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。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,我们换上矿工服,戴上安全帽,到地下一览这口竖井的真面貌。走进「罐笼」,两边的门帘缓缓关上,罐笼开始下降,其平稳程度,丝毫不亚于普通电梯。区别只在于,电梯内看不到外面的景象,而在罐笼中,则可以透过门帘的缝隙,快速地浏览外面的井壁,感受到下降的迅疾。两分半钟后,井壁上出现了深度指示提醒:海拔高度-105米,垂直深度175米。我们到地底下了。
走出罐笼,眼前立即出现了一个黑色的世界。坊子炭矿博物馆解说员告诉我们,德国人从一开始,就决定要在坊子「建设一座欧洲式的现代化大煤矿」。他们开建竖井时,使用欧式机械凿岩,是山东省煤矿机械凿岩的开山鼻祖,采用3.73千瓦的发电机进行发电照明。要知道,此时距离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仅仅过了19年。这不但是山东发电用电的开始,也是西方工业文明在潍坊工业史上的发轫。其破冰作用、示范效果和辐射影响,巨大而深远。三年之后,德国又增设一台111.9千瓦西门子发电机组,也是山东第一台大型进口发电机组。竖坑安装了蒸汽绞车,用以提升双层双车双罐。这种半吨木质蒸汽绞车,也是山东境内的矿井最先使用。1906年10月,以德国驻胶澳总督夫人名字命名的安娜竖井,开始建设发电厂,总装机容量达到900多千瓦,为当时山东省内装机容量最大。这众多的「第一」,使得坊子炭矿历经百年风雨考验,成为我国唯一的横跨三个世纪至今仍在生产煤炭的矿井。
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山东的工业文明发端于潍坊,而潍坊的工业文明发端于坊子炭矿。
于是,我们看到,德国人百年前建设的巷道,照样结实而耐用,宽敞又合理;从本土运来的设备,没有半点老旧残破之相,依然可以运转自如。这样的水平,这样的质量,恐怕只有德国人能够做到。我们参观了一条「裸体巷道」。令我们感兴趣的,并非「裸体」二字,而是德国人的精湛技术。这条建于1903年的巷道,围岩坚固,稳如磐石。虽然未使用任何支护形式(故称「裸体」),但历经一百一十多年,竟然没有半点改变,一仍其旧。有关专家考察后得出结论:此巷道可保持永久坚固,一直「裸」下去。
还有井中井。1903年10月,德国从坊子竖坑175米向下延伸至250米水平时,立井延伸段工程断面缩小,无法提升。于是,他们便在另外一个地方又开凿了一口井。这个暗井的设计方案与施工工艺,是目前中国绝无仅有的。从立井口的提升顶部到绞车房,共13道镟体,镟镟相连,镟砌相环,至今仍然完好无损。其施工设计和施工难度,是当时地下大空间砖砌镟的典范。井口周围多层镟体缝隙中夹塞的缓冲木,分别承担着重心压力,将力学原理运用得自如而到位。绳道的4道镟体相切,严丝合缝,完美一致。这一工程,堪称德国人设计能力与中国人施工水平的珠联璧合。
对比德国,日本对于坊子炭矿,除了抢掠、剥削与欺压,没有半点贡献和可赞美之处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日本藉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,对德宣战,德军败北。1915年,日本人非法宣布坊子煤矿归其所有。与德国相比,日本人的蛮横、霸道以及胃口之大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从1914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,日本控制坊子煤矿将近31年。初期,他们对于各矿井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,所有矿井巷道全部被积水淹没。后来又进行掠夺式开采,哪怕矿井离村庄仅数十步之遥,仍然不肯停止。此间,日本人从坊子煤矿掠采煤炭422.7万吨。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日本人的心狠手辣:他们为了操控开绞车的司机,不是改进设备和提高技术,却在绞车顶部悬挂一坠砣,并暗藏机关,一旦司机操作失误,造成提升过卷,暗藏的机关便自动开启坠砣,瞬间砸到司机头上,因司机没有安全帽,或者头破血流,或者伤重致残。可见,即便都是帝国主义,都搞殖民统治,也有高低优劣之别。
参观结束时,炭矿博物馆邀请留言,我将煤矿诗人刘竹坚先生的诗改写为:「补天女娲传下的精灵,顶天立地的鬼斧神工。」算是我的观后感吧。(孙贵颂)
## 本文发表于10月3日香港《文汇报》。作者孙贵颂,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山东省杂文学会理事、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、山东省潍坊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。
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煤矿。妻子早年曾经有过一次体验。据说她下的那口井,最窄小的地方需要匍匐前进,明知没有什么危险,但心里依然有几分胆怯。也因此,当我要去坊子炭矿时,便做好了「钻洞」的准备。未曾想,一花一世界,一矿一个样。在坊子炭矿地下走一遭,改变了我原先的「设想」。
坊子炭矿是一位「百岁老人」——从1898年开始运营,如今已跨越三个世纪,而且依然健康长寿,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煤炭。
这就要说到德国。
1898年3月,清政府与德国签订《胶澳租界条约》,德国取得了胶济铁路修筑权和沿线30里范围的矿藏开采权。本来,如按直线距离,坊子应在铁路线的三十里开外。但德国人灵机一动,在勘察线路时,故意往西南绕了一个弯,把早已开建的坊子炭矿圈进了铁路沿线,并且还建了一个坊子火车站。这年的4月27日,德国人就在坊子地区勘探取样,计算煤炭储量,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开采。从1901年开始,坊子成为德占山东时期最主要的煤炭供应地。
德国人办事,以认真、执着闻名天下。他们侵占胶澳之后,改名为「青岛」,便把青岛作为永久殖民地进行长期投资建设。由于德国政府舍得投入资金,又加上高明的城市设计理念和严谨的工作作风,使得青岛仅仅用了十年时间,便一举超过早三十年建港的烟台。对于具有优质煤炭资源的坊子煤矿,德国人依然如此。
1898年9月,德国人在坊子煤田打下一口竖井——这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用机械化开凿的立井。从设计到设备,均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。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,我们换上矿工服,戴上安全帽,到地下一览这口竖井的真面貌。走进「罐笼」,两边的门帘缓缓关上,罐笼开始下降,其平稳程度,丝毫不亚于普通电梯。区别只在于,电梯内看不到外面的景象,而在罐笼中,则可以透过门帘的缝隙,快速地浏览外面的井壁,感受到下降的迅疾。两分半钟后,井壁上出现了深度指示提醒:海拔高度-105米,垂直深度175米。我们到地底下了。
走出罐笼,眼前立即出现了一个黑色的世界。坊子炭矿博物馆解说员告诉我们,德国人从一开始,就决定要在坊子「建设一座欧洲式的现代化大煤矿」。他们开建竖井时,使用欧式机械凿岩,是山东省煤矿机械凿岩的开山鼻祖,采用3.73千瓦的发电机进行发电照明。要知道,此时距离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仅仅过了19年。这不但是山东发电用电的开始,也是西方工业文明在潍坊工业史上的发轫。其破冰作用、示范效果和辐射影响,巨大而深远。三年之后,德国又增设一台111.9千瓦西门子发电机组,也是山东第一台大型进口发电机组。竖坑安装了蒸汽绞车,用以提升双层双车双罐。这种半吨木质蒸汽绞车,也是山东境内的矿井最先使用。1906年10月,以德国驻胶澳总督夫人名字命名的安娜竖井,开始建设发电厂,总装机容量达到900多千瓦,为当时山东省内装机容量最大。这众多的「第一」,使得坊子炭矿历经百年风雨考验,成为我国唯一的横跨三个世纪至今仍在生产煤炭的矿井。
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山东的工业文明发端于潍坊,而潍坊的工业文明发端于坊子炭矿。
于是,我们看到,德国人百年前建设的巷道,照样结实而耐用,宽敞又合理;从本土运来的设备,没有半点老旧残破之相,依然可以运转自如。这样的水平,这样的质量,恐怕只有德国人能够做到。我们参观了一条「裸体巷道」。令我们感兴趣的,并非「裸体」二字,而是德国人的精湛技术。这条建于1903年的巷道,围岩坚固,稳如磐石。虽然未使用任何支护形式(故称「裸体」),但历经一百一十多年,竟然没有半点改变,一仍其旧。有关专家考察后得出结论:此巷道可保持永久坚固,一直「裸」下去。
还有井中井。1903年10月,德国从坊子竖坑175米向下延伸至250米水平时,立井延伸段工程断面缩小,无法提升。于是,他们便在另外一个地方又开凿了一口井。这个暗井的设计方案与施工工艺,是目前中国绝无仅有的。从立井口的提升顶部到绞车房,共13道镟体,镟镟相连,镟砌相环,至今仍然完好无损。其施工设计和施工难度,是当时地下大空间砖砌镟的典范。井口周围多层镟体缝隙中夹塞的缓冲木,分别承担着重心压力,将力学原理运用得自如而到位。绳道的4道镟体相切,严丝合缝,完美一致。这一工程,堪称德国人设计能力与中国人施工水平的珠联璧合。
对比德国,日本对于坊子炭矿,除了抢掠、剥削与欺压,没有半点贡献和可赞美之处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日本藉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,对德宣战,德军败北。1915年,日本人非法宣布坊子煤矿归其所有。与德国相比,日本人的蛮横、霸道以及胃口之大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从1914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,日本控制坊子煤矿将近31年。初期,他们对于各矿井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,所有矿井巷道全部被积水淹没。后来又进行掠夺式开采,哪怕矿井离村庄仅数十步之遥,仍然不肯停止。此间,日本人从坊子煤矿掠采煤炭422.7万吨。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日本人的心狠手辣:他们为了操控开绞车的司机,不是改进设备和提高技术,却在绞车顶部悬挂一坠砣,并暗藏机关,一旦司机操作失误,造成提升过卷,暗藏的机关便自动开启坠砣,瞬间砸到司机头上,因司机没有安全帽,或者头破血流,或者伤重致残。可见,即便都是帝国主义,都搞殖民统治,也有高低优劣之别。
参观结束时,炭矿博物馆邀请留言,我将煤矿诗人刘竹坚先生的诗改写为:「补天女娲传下的精灵,顶天立地的鬼斧神工。」算是我的观后感吧。(孙贵颂)
## 本文发表于10月3日香港《文汇报》。作者孙贵颂,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山东省杂文学会理事、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、山东省潍坊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。
下一篇:安全生产要谨于思、慎于行
上一篇:知了夏天